中新网南昌11月29日电 (记者 吴鹏泉)截至目前,今年江西共出动执法人员20666人次,排查涉危废企业7761家次,发现并督促整改各类涉危废环境问题2699个,查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60起,累计罚款1936.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并立案30起。

这是记者29日下午从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江西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11月29日下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江西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吴鹏泉 摄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局二级调研员高飞在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江西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为美丽江西建设提供强有力执法保障。

按照污染程度、行业类别、环境风险程度、环境信用评价等因素,江西在对所有排污单位分类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监管,推行宽严相济的监管执法机制。
“目前,全省共纳入分类监管污染源49868家,其中,A类3141家、B类6937家、C类39790家。”高飞说,江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常态化管理,对纳入清单内企业采取减少现场执法检查频次或以非现场检查的形式进行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执法干扰,鼓励企业守法经营。
在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的同时,江西也加大执法监督帮扶力度。该省组建全省11个设区市54支异地小分队,分阶段、分领域,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污染源自动监控、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专项整治等多轮次执法监督帮扶,积极帮助指导企业整改提高。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西省高院、江西省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西省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开展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专项行动。
高飞称,截至目前,江西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检查环评、环境监(检)测、环保竣工验收、碳排放数据管理、第三方运维、机动车尾气检测等领域共计1978家次,其中存在弄虚作假的机构有25家,下达责令整改数量25家,下达行政处罚23家,责令停业整顿3家,共计处罚款268万元。(完)
图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乡永仁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蒙福运 摄
中新网南宁11月29日电(王建武 黄灵海 蒙福运)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29日介绍,今年以来,该厅依托国土日常变更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实时更新入库机制,初步实现耕地“变化一块、举证一块、审核一块、入库一块”,为全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目前,广西已有99.2万亩地块通过国土日常变更机制变更为耕地。
今年5月,广西自然资源厅印发《2023年广西国土变更调查日常变更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国土变更调查日常变更工作。依托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平台构建的“天、空、地、人、网”感知网,该厅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了4次覆盖全区范围的耕地变化情况监测,将监测发现的24.6万条疑似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地块位置线索,提供给各地开展实地拍照举证,涉及面积93.5万亩。

广西自然资源厅聚焦自然资源调查工作需求,创新研发“广西自然资源调查云”举证软件和“日常变更”工作平台,实现线索位置发送、实地拍照举证、情况填报、举证审核、数据汇总统计等功能。技术人员只需携带装载有“广西自然资源调查云”软件的手机,从各个角度对地块内部进行拍照,证明土地上已种植长势良好的棉、粮、油、糖、菜等农作物,经数据编辑后即可将地块变更为耕地入库。目前,广西各地已使用该软件平台举证图斑20.5万个。
为确保入库耕地数量、质量真实可靠,广西自然资源厅强化过程监控,建立日常变更成果逐级审核制度,规范数据审核流程,及时组织技术力量,逐图斑核实县级举证成果的真实性和数据成果的准确性,以准确掌握各地耕地数据变化情况。截至11月24日,自治区级累计核查变更图斑45.1万个。
此外,该厅通过建立监理工作机制,加强现场督导,利用自主创新研发的成果预检、核查图斑提取等一系列工具,不断提高各地上报成果数据的质量,加快成果上报效率。目前,县级上报成果合格率已由原来的30%提升到81%;自治区级核查后的图斑,国家审核合格率在95%以上。
通过日常变更机制,该厅实时掌握全区耕地开垦、复耕情况,为分析研判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