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晓岚作主题演讲。西湖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中新网杭州11月29日电(王逸飞)29日,2023中国视听创新大会在杭州举行。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沙晓岚围绕“大型活动AI、数字变革与新场景”主题进行分享时表示,当下,“数字创新”和“人文风采”为艺术工作者打开了一扇窗,两者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9月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日)过去了两个多月时间,开幕式至今还沉浸在我的脑海里。”沙晓岚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完成的两个“世界首创”,阐释了“数字创新”和“人文风采”结合的魅力。
第一个“世界首创”是万众参与、数实融合的数字人点火。沙晓岚介绍,运动会主火炬点燃是规定动作,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分析了历届奥运会、亚运会的经典瞬间,认为想要惊艳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便有了让点火仪式回归体育本体,也就是全民参与、强身健体的想法。这一创意与杭州亚运会线上火炬手活动相结合,产生了万众参与的数字人“弄潮儿”这一世界首创。
第二个“世界首创”是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亮相的全球第一块数控草坪。“运动员经过十几天的比赛后,是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来到现场。我们就想把闭幕式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欢乐嘉年华。”沙晓岚称。

据介绍,该数控草坪藏有近4万个发光点,杭州亚运会闭幕式时,其结合AR等技术产生了多种图案、文字、颜色等,运动员们在其中欢呼聚会,产生了独特而精彩的效果。在沙晓岚看来,正是这种“数字创新”和“人文风采”的结合,让杭州给全世界留下了一个最美好的印象。(完)
中新社香港11月29日电 题:“这是我们的天地之约”——记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与香港中小学生的对话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刘大炜
11月29日上午,位于香港北角的培侨中学礼堂掌声雷动。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和曾与之有“太空书信”往来的培侨中学学生陈蔓琳坐在一起。从“天地对话”到近在咫尺的交流,陈冬颇有感触地将与香港学生的渊源形容为“天地之约”。
这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抵港翌日,他们分别前往培侨中学、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以及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与香港中小学生进行交流。

是日,来自10所学校的约400名师生齐聚培侨中学,不少学生拿着纸笔在认真记录重点。陈冬从自身经验生动地分享太空生活故事和宇宙的奇妙之处,他不时的幽默金句引得同学笑声阵阵。
“舱内只有我们几个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真的很想去舱外看看。我们不是宅男,而是‘宅神’。”于是“宅神”在舱内寻找乐趣,譬如把新鲜水果全拿出来漂浮在空中,“像不像切水果的游戏?”又譬如演示太空剪脚指甲,在陈冬播放的影片中他费力地在失重状态下弯腰对着抽气口剪指甲,“不然指甲会飞走,你看这里飞走了一片。”台下师生早已笑得前仰后合。

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张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师生们随即认出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并以极为热烈的掌声加以回应,“能在太空拍到香港是件很幸福的事。”陈冬也借此向香港学生发出邀请:“空间站的舞台,期待你们的登场,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
“我真的太激动了。”培侨中学学生陈开元听完陈冬的分享颇受鼓舞,他给记者展示了整整7页的听讲笔记。平时就对机器人、无人机有浓厚兴趣的陈开元,此刻更坚定了未来投身创科行业的梦想。他说,“香港学生有很多选择,我们要不负韶华,把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装备自己,未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觉得,是次代表团交流活动达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他相信,活动对于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大有裨益,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航天事业的兴趣,也为他们未来投入创科发展提供了渠道。
在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用在空间站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为学生们串联起他在空间站的故事:写毛笔字、做医学实验、跑步锻炼、理发……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台下学生的兴趣。
交流环节,学生们的想法天马行空,争先恐后地向刘伯明以及其他航天专家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何能确保每次发射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精确到位?”“宇航员出舱后怎么跟地面以及队友保持联系?”……
“我觉得航天员刘伯明特别帅。”交流活动后,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六年级学生王美懿说。她告诉记者,成为航天员是她的梦想,平时在学校她也会学习关于太空的知识或参加相关活动,“今后我会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希望能够成为新一代航天员。”
在活动最后,手持陈冬签名照的陈蔓琳接受记者采访,她念出了陈冬回信中的一段话:“生活就像天空一样,不都是艳阳天。但也因为有阳光、雨水、风雪、雷电,才有色彩丰富的天空。”她说,这段话一直激励着她勇敢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也同样激励着千千万万和她一样的香港学生。(完) 【编辑:曹子健】